DIA第一届中国肿瘤创新论坛 | 模块四 - 新技术/新靶点/早期研发

第一部分
肿瘤药物新靶点

主持人:陆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案例分享1:ADC:HER3

讲者:陆文彬
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开发总监临床开发部负责人
陆文彬分享了以HER3为新靶点的ADC药物在研究开发过程当中的台前幕后的故事。HER3主要是通过和其他的HER家族二聚化产生作用。尽管HER3并不是非常新的靶点,但是HER3的ADC已经在早期临床研究当中显示出了有临床意义的抗肿瘤的活性,尤其是在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过程当中,同时它的安全性也是可耐受,可管理的。ADC技术给这样一个老的靶点赋予了一个新的生命和活力,可以算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形式,也期待在二期研究当中看到更多产品的结果。
案例分享2:SOS1:KRAS

讲者:陈雅娟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肿瘤开发负责人
陈雅娟分享了KRAS的最新研究进展。KRAS结直肠癌是中国常见、多发的瘤种,由东方医院李进教授牵头的SOS1:KRAS一期临床研究项目,加入全球早期临床研究和全球进行同时剂量爬坡,并且不限于治疗领域。后续将有机会拓展SOS1和KRAS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开发,并且加入到全球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当中,希望把更多好药带到中国,惠及中国的患者。
案例分享3:SHP2抑制剂

讲者:王印祥 博士
加科思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王印祥博士分享了SHP2抑制剂启动的缘由。作为全球第二家在美国做临床的SHP2抑制剂,在研发过程中当改变新的分子结构以后发现,加科思第一个报临床的JAB-3068和诺华(TNO-155)有不一样分子,因此推出第二个分子3312,3312分子的SHP2活性,包括在动物上的活性与之前的分子相差20倍,因此在2019年决定把3312推到临床,并在2020与AbbVie进行合作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预估在Global市场销售将来能够拿到全球10%以上。
案例分享4:EGFR/c-MET

讲者:赵长清 博士
杨森中国R&D实体肿瘤临床开发负责人
赵长清博士介绍了在双抗研发过程当中,罕见突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在最近十几年中针对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探索非常多,包括小分子抑制剂联合治疗,包括大分子和小分子的结合。杨森建立了很多早期动物模型,并看到了很好的疗效,基于所有这些作用机制,包括临床前的研究结果,杨森针对性的设计了 PH1 Study,在初期100多个病人身上可以看到,几乎对所有EGFR原发继发耐药突变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有一定得广谱的作用机制。希望将来有更多扩展适应症的可能性,旨在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专家讨论
讨论嘉宾
陆文彬 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开发总监临床开发部负责人
陈雅娟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肿瘤开发负责人
王印祥博士 加科思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赵长清博士 杨森中国R&D实体肿瘤临床开发负责人
朱冠山博士 艾德生物执行副总经理
苏欣莹医学博士 辉瑞(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临床研发部转化医学总监
在专家讨论环节,对HER2耐药后针对初治病人的研发策略和未来临床策略;KARS通路在G12C病人中的计划、现有数据对耐药后的效果;SHP2作为KARS G12C上游的靶点,未来这两个通路研发思路以及优先研发策略分别进行了讨论。
在未来伴随诊断的机遇方面,艾德生物执行副总经理朱冠山博士建议:在药物研发的初期阶段就加入伴随诊断的探索,不再局限于药厂确定需要伴随诊断后进行合作,而是在药厂的药获得审批之前,在探索过程中就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部分,例如单细胞测序等。
在成果转化角度,辉瑞的苏欣莹博士表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富集更加有效的人群靶点尤为重要,对病人富集的靶点应该从临床前研究的阶段开始考虑。而在进行体外临床前转化研究的阶段,如何找到更为适合的检测方法是要考虑的重点。
陆舜教授对本场讨论进行了总结:本场讨论对四个肿瘤创新药物进行了分享讨论,说明目前创新药走发展的很快,但必须要承认这些药物的靶点并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验。希望未来精准医疗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预测其效果,特别是早期研发阶段需要做更多的转化研究。中国这几年肺癌领域创新药研发速度很快,紧跟世界走在同一水平线上,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值得高兴和欣慰,因为我们最终讨论的是惠及中国患者的大问题,以患者为中心做药物研发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朱冠山 博士
艾德生物执行副总经理

苏欣莹 医学博士
辉瑞(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临床研发部转化医学总监
第二部分
肿瘤细胞治疗/基因治疗

主持人:王兴利 博士
诺华中国研发负责人
案例分享1:造血干细胞衰老的内外机制

讲者:任瑞宝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
任瑞宝教授表示,肿瘤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基于各个年龄组大规模全基因测序数据进一步证明基因突变和衰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Nature一篇最新发表文章表示,绝大多数肿瘤始于克隆增生,即基因突变。专家学者们目前在探索将干预的端口前移,关心最早的衰老,从克隆增生阶段进行干预,控制细胞衰老,大大减少肿瘤发生率。如果能在早期进行检测和干预,那么人类的健康将会从被动医疗变为主动健康。
案例分享2:mRNA治疗

讲者:姚卫国 博士
斯微生物高级副总裁研发负责人
mRNA作为一个新的赛道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姚卫国博士简单描述了用mRNA进行药物研发的机理,并表示利用mRNA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技术最关键的两大突破点:第一个是递送的问题,递送的载体是否有效,进入细胞以后能否释放,释放后能否很好的翻译,翻译之后能否引起全身免疫反应;第二个是预测的问题,做好预测需要有很好的预测算法,而这个算法是需要算好之后在病人身上进行验证,验证之后继续打造模型,最终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案例分享3:溶瘤病毒

讲者:周国瑛 博士
亦诺微首席执行官
周国瑛博士分享了针对CAR-T的溶瘤病毒的临床前跟CAR-T联用等方式方法。目前亦诺微已生产出三个相关产品,正与国内两家公司建立合作,做临床注册的申报。
专家讨论

讨论嘉宾
姚卫国博士 斯微生物高级副总裁研发负责人
马军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任瑞宝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
周国瑛博士 亦诺微首席执行官
刘蕾博士 诺华全球药品开发(中心)治疗领域负责人-血液疾病
在随后的专家讨论环节,马军教授和任瑞宝教授分别就CAR-T治疗层面如何能让T细胞真正有效的在体内不断地抑制肿瘤细胞发表了建议。马军教授表示,对待CAR-T治疗,我们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以真实世界的疗效表现为唯一依据,按药物管理来管理细胞治疗产品。任瑞宝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对肿瘤有更深入的认识,从系统角度去考虑,端口前移,早期布局。
谈到对于血液病的CAR-T药物临床试验方面,诺华的刘蕾表示,只有通过严谨和设计合理的试验设计和试验执行拿到最科学的数据给到药监部门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以科学的结果供病人去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病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刘蕾 博士
诺华全球药品开发(中心)治疗领域负责人-血液疾病
第三部分
中国肿瘤药物创新体系建设

主持人:张维 博士
勃林格殷格翰全球副总裁、
大中华区医学部和临床研发负责人
外部创新合作中心

讲者:张巍怡博士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
张巍怡博士分享了勃林格殷格翰如何在中国生态圈做外部创新合作以及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本土生态圈推动创新的产出。BI花大量时间铺垫在中国的学术科研网络,在中国科研环境下寻找创新机会,在全国主要大学都建立了合作机会,在不同的治疗领域,不同的技术方案,最后关注在重点领域布局相关治疗,同时将外部创新主要部门和RDD部门做资产引入的商务拓展和许可部门进行整合,打通合作的壁垒。
基础研究创新

讲者:李斌 教授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余㵑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李斌教授指出,目前国内的基础科研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位列全球第二,相信未来会更快速的发展。研究发现,很多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重点医学密切相关,免疫力涉及心情和神经系统的内分泌调节等,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方面。无论是肿瘤还是感染领域,我们都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通过科研创新武装自己——用“如来佛之手”来控制疾病。
专家讨论

讨论嘉宾
沈宏博士 罗氏创新中心上海负责人
张巍怡博士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
甘荣兴教授 枫林集团董事,技术总监,上海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生物样本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蔡江南教授 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执行理事长
李斌教授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余㵑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陈晓媛博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试验中心行政主任、研究员,前CDE资深审评员
在专家讨论环节,罗氏创新中心上海负责人沈宏博士分享了罗氏在中国布局创新中心的初心。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试验中心行政主任陈晓媛博士认为现阶段国内基础研究和产业界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有很多合作已经开始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研究,监管科学,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势,但是在成果转化方面还是有些距离,未来还需要基础研究专家和产业界专家互相磨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成果的转化。
针对新的支付创新体系,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执行理事长蔡江南教授表示,我国要逐步改善医疗体系结构性问题,持续政府资金投入,发挥多层次的商业医保的作用,能否有更多的创新药惠及患者,离不开医疗体系的改革。
上海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甘荣兴教授就中国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分享了体会,甘教授说:“以前我们在科学院可以跟国际接轨研究,到了今天国家在这方面大力投入,使得一批非常优秀的领头人回来了,可以找到新的靶点,新的疗法。我是非常有信心,中国的医疗创新从领跑到第一梯队,这也是我们在座各位共同推动和呼吁。”

甘荣兴 教授
枫林集团董事,技术总监,
上海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生物样本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蔡江南 博士
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执行理事长

陈晓媛 医学博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试验中心行政主任、研究员,
前CDE资深审评员

沈宏 博士
罗氏创新中心上海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