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伴侣:一场研究医生与统计师的脱口秀与见面会 | DIA中国药物研发定量科学论坛(QSF)特别论坛

 
 

摘要

临床研究需对医学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科学验证,获得一个“无偏倚”的准确推断,统计学正是不确定性科学问题的最佳研究工具。随着临床研究呈现逐年增多、多中心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医生和统计师的高效沟通与合作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9月19日,DIA中国药物研发定量科学论坛(QSF)论坛特邀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李宁教授担任主持人,以脱口秀和见面会的形式,开展了深度沟通与虚拟场景对话。本次见面会分为两个环节,在第一环节中,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生物统计与数据科学部门生物统计师宋成园博士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表演,通过自身生活中的小故事幽默风趣的演绎了研究医生和统计师之间的关系,赢得满场的喝彩和掌声。在第二环节中,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生张鹏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科、肺癌中心主任医师刘红兵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研究医生方元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医院统计师黄慧瑶博士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生物统计副总监项骁博士百济神州全球统计与数据科学部上市后统计团队统计师徐圣博士担任讨论嘉宾,完美覆盖了医学和统计的 “老中青”代表,为各自群体发声交流。节选精彩讨论,供大家参考。

 

问题1:请问张鹏主任对临床研究中统计师的重要程度如何看待?

张鹏主任:临床研究和工作中对统计师的感情是“爱恨交加”,比如:面对文章投稿时审阅人的意见,统计师能够给出专业的回复意见帮助研究医生,比如:面对研究设计方案阶段,统计师的从专业角度的提出的各种质疑,让研究医生对一系列的专业问题无从下手,焦头烂额。

 

问题2:请问张鹏主任最近一次和统计师见面问了哪些问题?

张鹏主任:最近一次是2022年3月份,见面一起讨论了研究设计的样本量问题。

 

问题3:请问刘红兵教授和统计师见面经常会问到哪些问题?

刘红兵教授:最近一次见面讨论在1个月前,讨论样本量问题,统计师计算出300多样本量,从临床医生角度考量觉得数量太多,难以接受。

 

问题4:请问方元博士和统计师见面,你觉得除了需要他们计算样本量还需要其他哪些工作?

方元博士:早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需要统计师参与统计部分的内容设计,III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样本量计算以及临床试验的统计结果解读。

 

问题5:请问统计师项骁博士,在研究医生的传统观念中,统计师就是计算样本量和P值,在你工作经验中能否排出前几名的统计师工作?

项骁博士:如果排名,可以依次排列出4个:1.目标人群的确认,2. 剂量选择,3.对照组的选择,4.临床研究终点的确认。

 

问题6:请问统计师徐圣博士,在上市后临床研究过程中,哪些任务是统计师需要负责的?

徐圣博士:从研究医生发起科研问题开始,统计师就会参,比如:方案设计和撰写、样本量计算、统计分析考量、审阅CRF、EDC设计和统计图表输出等。

黄慧瑶博士:需要研究医生清楚哪些内容可以寻求统计师合作、恰当的时机以及合作的方式,哪些是医生主导,哪些是统计师主导。

 

问题7:刚才提到医生和统计师共同讨论研究终点,统计师医学专业背景是否可以支撑与研究医生的讨论?

徐圣博士:对于统计师有一定要求,要能很准确问对医生问题,帮助自己去理解医学的问题。

 

问题8:请问从事注册研究的统计师项骁博士,你认为哪一点是与研究医生沟通最困难的?

项骁博士:对于科学问题的沟通,统计师和研究医生都在各自的频道进行沟通,无法理解相互之间的问题,建议需要由科学研究经验更丰富的一方,引领回到问题本身。

 

问题9:请问研究医生张鹏主任,对于各位统计师介绍的统计工作,是否能够满足医学的要求?

张鹏主任:由于医生本身专业问题的局限性,无法对统计专业的问题有很深入的了解,希望统计师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提供设计思路和分析框架,医学人员从而可以将重心关注在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上。

刘红兵教授:相对复杂的统计设计,统计师和医生如何更好的去沟通,帮助研究医生实现其研究观点。统计师依据科学性和既往经验设计出的结果有时与研究者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双方的长期沟通和磨合。

 

问题10:请问研究医生张鹏主任,一般会通过哪些途径寻求和统计师的合作?如何与统计师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张鹏主任:一般通过3种方式和统计师建立合作,1)药厂统计师,2)高校的统计教授,3)医院的研究统计师;通过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建立长期合作,比如:共同发表高质量文章,共同申报各类型研究课题。

 

问题11:请问统计师徐圣博士,是否曾在研究过程中遇到“执念”很深的研究医生?

徐圣博士:确实曾经遇到过研究经验程度不同的执念很深的研究医生,但是经过刚开始的短期合作的互相不理解,到最后建立互相信任,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互相磨合过程。总结起来,统计师和研究医生的合作,是由刚开始的志同道合,经过多次的合作加深才能慢慢转变到后期的灵魂伴侣。

 

问题12:请问统计师黄慧瑶博士,虽然研究医生以前都经过一定的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但是随着参与临床研究的工作深入,势必面临着统计知识的改进和提升,请问是否有什么方式可以让研究医生“短平快”地掌握一些基础统计知识?

黄慧瑶博士:要取决于研究医生学习统计知识的意愿,需要对自身参加过的临床试验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梳理出对应的统计相关知识,形成统计的科研思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基于实践的积累,而无法通过短期理论知识的培训形成统计的思维。

 

问题13:请各位统计师和临床研究医生用一句话总结你对各自“灵魂伴侣”想说的话?

徐圣博士:任何研究试验,希望研究医生尽可能早的联系统计师,将问题解决在研究设计的源头。

项骁博士:希望和医学同事共同坚守科学的底线。

黄慧瑶博士:希望医生们记得有需要的时候能和统计师及时沟通,成为密切的伙伴。

方元博士:希望有统计学习的软件说明书,帮助研究医生学习成长。

刘红兵教授:加强互相沟通交流,能够实现科学和成本的兼顾。

张鹏主任:早认识,共成长。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双方见面会,统计师和研究医生通过互相问答的方式,重新认识对方又正确认识自己,为今后统计师和医生的合作与沟通提供诸多宝贵经验。

 

会议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