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 2024肿瘤研发创新年度热点盘点讨论丨ODAC案例解析3:肿瘤的精准治疗获益风险评价

点击上方DIA发布关注我们

在12月18日进行的肿瘤研发创新年度热点盘点讨论会中,案例三就PD-1、PD-L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人群限制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案例由百济神州副总裁、中国实体瘤临床开发负责人郑文娟女士主持,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兼肿瘤医学中心(筹)主任、主任医师巴一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生物统计学夏结来教授、博安生物CMO周明博士,以及百济神州消化道肿瘤研发负责人左云霞共同参与了讨论。

百济神州消化道肿瘤研发负责人左云霞首先就PD-1/PDL1抑制剂案例进行了梳理。

左云霞

百济神州消化道肿瘤研发负责人

左云霞首先回顾了PD-1/PD-L1抑制剂的获批历程。从Pembrolizumab在黑色素瘤的快速审批到纳武利尤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获批,特别是CheckMate057研究显示PD-L1阳性人群获益更多, PD-L1检测已成为免疫治疗的重要参考,影响了治疗决策。在监管层面,FDA、EMA和CDE对三个产品药物的审批存在差异。FDA和CDE批准全人群使用;EMA则限制在特定PD-L1表达水平人群。而治疗指南的推荐,既没有完全按照FDA的批准,也没有按照EMA的批准,而是基于数据以及当地的治疗的选择等多种情况综合考虑的结果。临床试验设计上,三项关键试验在化疗基础上增加免疫治疗相似,但在化疗方案、预设亚组分析等方面存在差异。

2024年9月FDA就晚期及一线鳞癌和一线EICC中PD-1的使用限制召开了ODAC会议,并就PD-L1表达在胃癌和ESCC患者中的数据及其作为使用依据,以及PD-L1表达小于1%患者的风险与获益进行了讨论和投票,投票结果以压倒性的优势得到PD-L1阴性的患者无法从中获得获益大于风险的结论,赞成将这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使用限制在PD-L1≥1的患者中。

最后,她强调了PD-L1检测的重要性及不同检测方法间的差异。高表达人群中肿瘤对抑制剂更敏感,但不同肿瘤PD-L1评价方法不一致。统一检测方法和Cut-off值对临床医生和申办方而言是最佳时机,可节省资源、提高治疗效率。

 
 
 

问题1:本次ODAC会议上FDA首次修改自己基于临床研究批准的适应症,这是否会是未来的趋势?从统计的角度,重新审视它的结果是否合理?

夏结来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PD-L1检测高时疗效显著,但批准全人群使用时仍存在难题。由于疗效外溢,PD-L1阴性或低含量者看似平均获益,实则可能并未真正获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非进行针对性研究,否则难以解决。起初研究未考虑PD-L1含量,是基于全人群假设。但从精准医学角度看,PD-L1高是预测指标,低含量或阴性者可能不获益,甚至存在疗效虚假的溢出假象,这对申办方会构成挑战。因此,从科学角度出发,应更细致地划分人群,如按PD-L1含量大于或小于5%来分,以更准确地评估疗效。

 

问题2:PD1 第一个适应症在 2014 年批准,截止到 2024 年,适应症几乎覆盖所有实体瘤种类。而 1L GC 和 1L ESCC 适应症最早也在 2021 年被FDA 批准。基于长时间、广泛的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经验,FDA 重新审视基于关键三期临床研究结果已经批准的适应症的决定是否合理?

周明博士对此有较深的体会。周明博士首先对FDA在审评过程中的严谨态度表示了肯定,特别是对荟萃分析中亚组人群获益的重视。他认为,亚组分析能够揭示不同患者群体中的治疗差异,为监管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然而,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有些亚组分析并不是预设的,依赖其决策或过于保守,NCCN指南对不同亚组的治疗推荐已做区别,FDA此举的意义有限。也限制了医生的处方权,如果事前调研医生对此的用法习惯再做监管决策会更有价值,周明强调,在制定监管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数据、患者需求以及药物的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

陈晓媛博士认为周明博士提供了一个综合评估的视角,她认为医生也应享有选择权,否则可能影响临床使用。在实际中,临床医生常表示希望监管部门批准后,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巴一教授就此问题进行了回应。巴一教授表示从临床PI(主要研究者)及医生的角度看,申办方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偏移。若样本量足够大,阳性结果对医生而言是有意义的;反之,若样本量小,安全性和疗效不佳的情况会引起医生注意。考虑到科技发展和新治疗药物的涌现,一成不变地限定某适应症可能不妥,可以考虑给患者提供更多机会。然而,在非免疫时代也有PCR(聚合酶链反应)患者在联合治疗体系下,无法保证疗效与免疫百分之百相关。因此,在整体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巴教授支持对适应症进行一定限定,这也是多数临床专家可能赞成的原因。

 

问题3:美国 FDA 对胃食管癌适应症做出限制的决定,中国 监管是否应该跟进?中国临床实践是否会受到影响?

巴一教授认为ODAC的决策对中国直接影响有限,但支持根据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来限制PD-1抑制剂的使用人群,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巴一教授表示,虽然中国不必完全追随美国的做法,但适当的规范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混乱。免疫治疗虽然通常认为副作用较小,但随着其广泛应用,也可能出现致命性不良反应,FDA提出的人道主义使用原则在特定情况下是可行的。巴一教授认为虽然当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国内应学习其做法与时俱进。

陈晓媛博士强调决策背后考量的因素复杂多样,中国批准的多款产品其数据和亚组分析需细致审视。以呋喹替尼为例,OS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并非不批准的唯一原因,应深入探究数据,挖掘潜在获益;反观EGFR的案例,最初批准时因中国人群受益明显,后期随着认知不断加深而限制了其使用。晓媛博士强调,在决策过程中,检测方法至关重要。对于是否限制产品使用,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无绝对对错。若阴性无效、阳性有效,决策自然明了;但实际情况往往更复杂。她表示监管在决策时需权衡利弊,做出最合理的决定。

陆舜教授同意晓媛博士的观点。陆教授认为当Cut-off值不明确时,不能轻易下结论。若确定某点无效,则不应让该点以下的患者承担免疫治疗风险。他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以及治疗目标等因素。对于PD-1抑制剂的使用,陆教授强调应谨慎对待亚组分析结果,避免过度依赖数据而忽视患者的实际情况。

 

问题4:百济神州在 ODAC 之前如何准备和支持自己的立场?在会议中面对 FDA 明确的立场和强硬态度又准备了哪些应对之计?

左云霞表示替雷利珠单抗对百济而言,是美国胃癌和ESCC适应症竞争的关键。百济神州不愿因讨论而无限期拖延在美国的上市。从数据角度看,FDA亚组考量点争辩空间有限,主要争论在于病理学检测方法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百济明确认为,FDA应关注如何增强方法确定性,而非因不确定性而限制,这一立场在ODAC会议前就已经明确。

最后,郑文娟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表示了感谢并进行了总结。本次讨论不仅为各方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更为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未来期待各方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动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肿瘤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地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与希望。

 
 

点击了解详情

 

关于DIA

DIA是一个全球化、跨学科的国际性学术平台,在中立的环境中,融合医药研发领域全行业的意见领袖,探讨当前研发的技术问题,提升专业能力,以及催化行业共识,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DIA发布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我们努力为你提供有内容的内容。

 

专题会议